农业科教电影从诞生那天起就受到广大农村和城市民众,以及从事农业教育、科研、管理等各界人士的关注。20世纪60年代后,电视技术被应用于科教片创作,农业科教影视创作进入体裁多元化、传播快捷化和普及广泛化的新阶段。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农业科教影视片创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无论是科技扶贫还是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都少不了科教影视片这个好帮手。正是影视片独有的声画合一和声情并茂的技术和艺术手段,使先进的思想理念和深奥的技术方法得以形象化、通俗化的表述,达到了一看就懂、一看就会的效果。科教影视片无疑是农民群众最乐于接受的传播形式,由此产生的传播效应和社会贡献也是十分巨大的。那么,作为农业教育科学传播的最现代手段之一的科教影视片,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在新媒体不断涌现和媒体间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农业科教影视片创作也在不断谋求新的发展。
农业科教影视片的历史行程
早期的农业科教电影创作(1918年~1949年)。1905年中国电影诞生,和欧美等国家一样,最初的中国电影是以纪实性实拍开始,继而把人工排演的带有虚构情节的故事片作为电影创作的主要题材。尽管如此,由于当时社会上崇尚民主科学渐成风气,电影工作者意识到利用电影媒介传播科学知识的重要性,拍摄了一些反映当时我国科学技术状况和发展过程的科教电影。1918年,商务印书馆拍摄了中国第一部农业科教电影——《养蚕》,农业科学和教育成为科教电影创作的题材之一。1932年在南京成立的中国教育电影协会,以及1941年在重庆创建的中华教育电影制片厂,专门从事科教电影创作,“这一时期出现了 《科学养鸡法》、《动物园》、《蚕丝》、《农业》等诸多农业科教片”。这个时期的农业科教电影创作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由于仅限于大都市影院播放,还不具备向农民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的功能。早期的科教电影体裁单一,题材有限,影片数量也不多。这一时期是中国农业科教电影创作的有益尝试,反映了中国电影工作者从电影创作的初期就认识到应用电影这个新兴媒体传播农业教育科学知识的重要。
新中国成立后的农业科教电影创作(1949年~1966年)。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电影事业的蓬勃发展,农业科教电影创作进入繁荣期。一是体裁、题材多样化。体裁类别由单一转向多样,一类是以所有受众为对象的科普片,另一类是用于农业高校教学和技术培训小众化传播的教学片。影片的题材扩展到农业,以及和农村相关的领域。二是专门从事农业科教电影创作的厂家多,生产的影片数量多。1949年6月至1953年,先后成立了中国农业科学电影制片厂、农业部农业电影社和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1960年成立了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生产了大量的农业科教影片。仅中国农业科学电影制片厂从建厂到1985年底,就生产农业科教影片494部,加上其他电影厂家和机构创作的农业科教电影,数量颇为可观。这个时期的大多数农业科教电影,能够遵循唯物主义的观点,科学揭示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但也有一些农业科教电影留下了“左”的思想干扰的痕迹,影片的解说词中渗入政论内容和标语口号等宣传和鼓动性语言,有的影片科学性和艺术水平不高。
农业科教电影创作的停滞期(1966年~1977年)。十年动乱时期,我国大陆的工农业生产陷于瘫痪状态,社会生活秩序混乱,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科教电影制片厂和农业科教电影机构基本处于生产停滞期,农业科教影视片寥寥无几。
电视崛起的农业科教影视创作新时代(1978年~1995年)。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对农业科教影视传播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农业科教影视创作进入了新时期。第一,这一时期农业科教片创作由单一的电影转变为电影电视并举,并很快转向以电视为主。电视的低成本、摄制手段的快捷和传播的广泛性,以及受众群体的广大等无以伦比的优越性,使电视无可争议地取代了电影的地位。第二,影片的科学性和教育性更强,农业科教片制作完全依照影视创作的规律,坚持科学性、教育性第一的原则。农业科教影视片更真实、更具有可看性和实用性。第三,体裁多样化。仅以农业科教片为例,分化出农业科普片、农业教学片、农业应用技术片、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推广片四大类型。第四,产量高。这个时期农业科教影视创作数量多是一大特点。第五,农业影视创作由指令性计划生产向市场化运作转变,以受众特别是农村受众的需要为创作目标。
文章来源:《农业技术与装备》 网址: http://www.nyjsyzb.cn/qikandaodu/2021/0402/768.html
上一篇:八大雅茶
下一篇: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
农业技术与装备投稿 | 农业技术与装备编辑部| 农业技术与装备版面费 | 农业技术与装备论文发表 | 农业技术与装备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农业技术与装备》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