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与大豆是农业种植中2 种主要农作物,由于栽培过程较复杂,因此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为了提升种植产量与质量,需要分析、探究、总结其中应用的栽培技术,提取最优质的栽培方法,从而加强农业劳动生产量与资源的产出量,突出农业推广优势,促进农业生产的持续、健康发展。
1 农业技术推广作用
现代化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可以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升农作物品质,增加农户经济收入。现代化农业技术实际是利用先进信息科学技术,调整农作物种植和栽培形式,结合每一种作物的生长特点,科学制定栽培方法,保证作物健康茁壮生长。农业技术推广的社会功能有3 种:其一,提升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其二,培训新型农民,保证农产品供给量;其三,满足社会需求,维护社会稳定与生态稳定,实现农业持续、多功能的发展。在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背景下,其保证玉米、大豆等作物的健康生长,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同时带动社会其他产业的发展。
2 大豆、玉米栽培技术要点
2.1 大豆栽培技术
2.1.1 重迎茬大豆防治工作
其一,重迎茬的影响因素。重迎茬大豆的生理参数会在结荚期间表现出差异性,其中叶绿素会伴随着重茬年限的提升而下降,而重迎茬大豆相较于正茬大豆光合速率较低,呼吸速率较高。水分代谢方面,重迎茬大豆的蒸腾强度、大豆气孔阻力相较于正茬大豆要高。因此,大豆重迎茬代谢强度较小,其会降低大豆产量与质量;其二,重迎茬大豆的根部病害与防治途径。大豆根腐病的发病率大体趋势为重3 年>重2 年>重1年>迎茬>正茬[1]。期间可以推广的制剂包含以下几种:5%的甲拌磷与种肥融合下地,用于防治害虫;30%多克福种衣剂、35%多克福大豆种衣剂、8%的甲多种衣剂、25%呋多种子处理剂,完成种子的包衣操作;使用福美双、多福合剂、多菌灵等杀菌剂对大豆根腐病进行防治;利用甲基硫环磷、甲基异硫磷、乙基硫环磷等有机磷类的农药进行拌种,用于防治苗期害虫和地下害虫。
2.1.2 花荚脱落问题防治
大豆花荚脱落问题较为常见,对大豆产量容易造成消极影响。而花荚脱落的主要因素是生长发育的比例失衡,导致植株生长生殖受抑制。同时,当作物的株间郁闭、枝叶繁茂时,被遮挡的叶片光合作用速率下降、花少荚少,光合作用的养分不够,使得花荚脱落。因此需要在大豆种植中科学施肥、合理密植、及时灌水、保证养分的供应合理,使植株生长与营养生长相协调。若某地块出现大豆疯长状态,应施加三碘苯甲酸,药量为3~5 g/667 m2,超过此范围则使用效果不佳;利用背负式喷雾器喷药量为3.5 g/667 m2,并兑水25~50 kg;采用机引喷雾器喷药量为3~4 g/667 m2,兑水15~40 kg,注意在药液配置过程中先溶解再稀释[2]。
2.2 玉米栽培技术
2.2.1 玉米选种
在种子购置完毕后,应测试其发芽率,标准值需大于90%。大部分农户一般会直接种植新买的种子,由于种子的大小不一,且包含病虫种子,会对之后的玉米产量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在玉米种植中,首先需要科学选择种子,在购买种子时,以饱满、粒大的种子最佳。此外,建议在种植前对种子进行处理,通过药剂拌种防治病虫害,药剂的应用也应结合具体的虫害而确定。例如,经常出现玉米丝黑穗的区域,可以利用20%的萎锈灵药剂进行拌种,用药量是种子总量的1%;对于经常发生蛴螬、蝼蛄、金针虫等地下害虫的区域,需使用0.3%的林丹粉进行拌种,或者通过ABT4 号的生根粉1 g,使用95%的酒精溶解,接着兑水25 kg,喷洒在300~350 kg 的种子堆中,边搅拌边喷洒,将药液均匀并充分地撒在种子上,并覆盖好塑料布,静置6 h 即可开始播种。
2.2.2 田间管理
其一,肥料管理。玉米在栽培之前需要科学施肥,为其提供足够的营养,确保种子的出芽率。当玉米完成发芽后,应观察植株的疏密度,若疏散则需要补苗,若密集则应除去弱苗,实现苗齐、苗全、苗壮。同时,需要科学追肥。在玉米发芽后,其生长速度很快,应结合玉米特点,施加磷、氮类的肥料,在完成施肥后及时灌溉,确保玉米的根须能够保持正常呼吸作用,在积水或雨天时,需要开深沟排放积水,优化土壤的通气情况。第1 次施肥后,结合玉米生长情况完成肥料的二次施加,目的是为植株的秆部提供养分,因此建议使用复合肥。此外,需要为玉米补充微量元素,土壤微量元素的临界值为每1 kg 土壤中包含0.6 mg 有效锌、0.5 mg 水溶性础、100 mg 的易还原锰,这些微肥均具有优秀的增产效果。其中,使用微肥的方法包含浸种、根外喷施、基肥、拌种等方式。锌肥包含碳酸锌、氧化锌、硫酸锌等化学物质,借助基肥施加效果最佳,可施加硫酸锌1~1.5 g/667 m2,单独或者与有机肥结合进行播撒工作,且拌种时种子与硫酸锌的重量之比应控制在(150~250)∶1。
文章来源:《农业技术与装备》 网址: http://www.nyjsyzb.cn/qikandaodu/2020/0912/454.html
上一篇:草莓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
下一篇:农业技术在果树管理中的推广和应用研究
农业技术与装备投稿 | 农业技术与装备编辑部| 农业技术与装备版面费 | 农业技术与装备论文发表 | 农业技术与装备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农业技术与装备》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